百度 后来到了招聘淡季就没有设置了。

中国汽车安全领域迎来历史性转折。日前,工信部公开对6项新国标征求意见,其中包括《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明确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从推荐性国标(GB/T)升级为强制性国标。这一标准将全面替代现行GB/T39901-2021,不仅覆盖乘用车与轻型商用车,更在测试场景与技术指标上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全面接轨。

这场看似简单的技术升级,实则牵动着百万级经济型车市场的成本神经,更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深刻变革——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AEBS新规的技术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突破,体现了前瞻性布局。相较于现行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纳入系统识别范围,并创新引入仿真测试场景,技术要求直接对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UN/ECER152法规。这一升级意味着AEBS功能将从单一的车辆防追尾扩展至多目标协同识别与复杂路况动态应对,推动系统从被动制动向主动预判进化。据EuroNCAP实证研究,具备行人识别能力的AEBS可降低38%的追尾事故率、20%~25%的致命碰撞风险及25%~30%的人员受伤概率,其安全效能的提升将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从全球汽车安全法规演进视角观察,中国AEBS强制标配政策既与世界主流趋势一致,又展现出鲜明的本土化创新特征。相较于这些成熟汽车市场的常规路径,中国新版政策呈现出三重突破性特征:其一,将适用范围从乘用车扩展至轻型商用车领域,首次将物流运输安全纳入强制保护范畴;其二,技术指标锚定国际最高标准,跳过传统过渡阶段实现技术代际跨越;其三,针对中国特有的混合交通流现状,特别增设两轮车动态识别算法验证要求,构建起更贴合本土道路环境的智能防护体系。这种“国际对标+本土创新”的双重路径,既确保中国汽车安全技术融入全球竞争赛道,又为复杂交通场景下的主动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规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打破“安全配置价格歧视”的现状。现行市场格局中,AEBS装配率与车型价位呈现强正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乘用车整体AEBS装车率达到60.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AEBS装车率已经达到64.3%。但细分统计后发现,不同价位车型装配率差异显著:40万元以上车型,AEBS装配率达100%;15万~40万元车型,AEBS装配率80%以上;10万~15万元车型,AEBS装配率约58.5%;10万元以下车型,AEBS装配率仅6.5%。

但在打破“安全配置价格歧视”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情况是,对于10万元以下车型,AEBS的强制标配无异于一场“成本地震”。AEBS单套系统价值量随性能不同介于800~5000元之间,交叉型乘用车、小微型电动车等低毛利产品终端售价可能因此导致成本上升,强制国标将迫使制造、生产低价产品的车企在安全与成本间艰难平衡。届时,市场洗牌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五菱、长安等头部自主品牌通过平台化开发,将AEBS成本分摊至多款车型;另一方面,中小车企可能面临安装即亏损的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国产供应链的崛起也在提供破局可能。本土供应商如豪恩汽电、保隆科技已推出集成化方案,通过将摄像头与雷达共壳体设计,降低30%的物料与装配成本;亚太股份则创新性地开发出AEBS与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硬件共平台方案,使执行模块成本降低40%以上。这些创新证明,中国供应商正通过技术迭代打破外资垄断。

在政策驱动下,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加速。过去,AEBS核心部件长期被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国际巨头垄断,2020年时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超80%。但在毫米波雷达、域控制芯片、线控制动等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4年的45%左右,预计2027年将突破70%。感知层面,森思泰克的77GHz雷达2024年出货量突破200万颗;决策层面,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在AEBS域控制器市场份额已达28%,仅次于英伟达。这种梯次突破的国产化路径,正使中国AEBS产业链建立起完整的本土配套能力。

AEBS强制国标既是对车企技术实力的考核,也是对产业链韧性的压力测试。短期看,经济型车市场将经历阵痛:低端车型可能涨价、部分企业被迫退出;长期看,将为行业注入新动能。按每年2500万辆新车、均价2000元/套计算,仅前装市场规模就将突破500亿元。

当我们将视野拉长至10年维度,AEBS强制标准带来的安全效益远超成本增量。20年前ABS的强制安装催生万亿级汽车电子市场,今天的AEBS国标或将复刻这一路径。当安全成为标配,竞争焦点必然转向更高维度——从AEBS的“基础防护”到城市NOH的“主动避障”,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

AEBS强制国标是汽车产业从“制造”转向“智造”的里程碑,也是安全理念从“被动补救”升级为“主动防御”的本质跨越。在这场变革中,车企需重新定义成本与安全的边界、供应商要突破技术封锁、消费者则需适应更智能的安全生态。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技术革命,将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攀登新高度。

编辑:袁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